喜欢《想见你》?那你也许需要知道这些19
发表时间:2020-03-25 11:33 在这个令人难忘的寒假里,有一部台湾偶像剧在社交网络刷屏,那就是《想见你》。 《想见你》有多火? 豆瓣评分9.2,,接近70%人打出了10分满分。 《想见你》为什么这么火? 刚开始,你以为这是个校园青春剧,后来发现是个穿越剧。 看着看着,原来是个悬疑剧。 看到最后,其实它是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剧。 剧中让人恨的牙痒痒的陈韵如,在最后却是最令人心疼的一个。 没有朋友,家人与同学的不理解,加上没有人对她进行负面情绪的心理疏导,最终,陈韵如选择了放弃自己,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的很重要!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处于起步阶段,但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及教育两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相对于城市学校,山村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滞后。在山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且必要的。 山村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到底如何? 为此,我们特意邀请到了基金会的三位驻校心理老师,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们更能窥见山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采访纪要 问:您认为山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如何? 老师:山村学校的心理教育器材比较少,学校之前也没有配置心理老师,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心理活动都比较陌生,目前学校只有一个咨询室和活动室,没有能力承担比较昂贵的心理活动器材的费用,咨询手段相对单一。但是学校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配合很积极。 问:在山村学校里,孩子们对心理老师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因为我们的上课形式不同,而且课程内容不仅限于书本,会根据他们的年龄阶段和心理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所以我们相处很轻松,关系也比较单纯,就像朋友。 问:你们在为学生做辅导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交流障碍? 老师:一是学校里的小学生,他们年龄相对较小,在我说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或成语时,他们会听不懂,所以平时交流时需要注意用词,尽量简单;二是当地方言比较具有特色,孩子们使用方言较多,如果讲话太快,我就很难理解他们的意思。 问:据您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需求比较大? 老师:不同年级心理需求都不同,第一个方面是学校整体留守率较高,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容易没有安全感和自卑;第二个方面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对男女生交往比较好奇,分不清欣赏、好感与喜欢的区别,容易和老师、家长及同学产生分歧;第三个是即将中考的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多方压力,在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方面比较敏感,所以焦虑抑郁情绪较为明显。 ![]() 问: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你们采取了什么办法?可以具体讲一讲吗? 老师:主要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的团辅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再针对情况比较特殊的同学配合以个案咨询的方式来缓解她的情绪。 问:在这期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老师: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刚到学校时,有位老师告诉我最近有个小男孩情绪状态一直不好,上课经常走神,会突然在课堂上哭起来。第一次上课后我提出想和他单独聊一聊。原来是他的妈妈几年都没有回家。临走时,妈妈给了他一盒干花,对他说,好好读书,以后有机会带他去见妹妹。妈妈走后,他很想妈妈和妹妹,所以经常会在课堂上走神甚至哭泣,晚上也只有抱着盒子才能睡着。我给小男孩讲,想妈妈是爱妈妈的体现,但是妈妈也说了,希望你能开开心心的、好好学习,所以你现在的状态是妈妈不想看到的,我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拿到学习上,不要让想妈妈这件事影响到学习。后面小男孩渐渐变得开朗,在上课中也可以看到他认真的模样。通过这件事情,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我的心中有了更深的认识。 ![]() 老师:第二件事是一个男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安静,不太喜欢和别人接触。第一次做咨询,因为彼此不熟悉,他对我有抵触情绪,咨询效果不明显,后面我又约了他几次,他都不愿意来,在我思考怎么和他深入交流的时候,转折就出现了,在上次咨询过后,我发现每次做团辅活动都会有他的身影,我就开始经常注意他,会主动和他做互动,他从最开始拘束的状态,变成了有点害羞,后来他还会对我笑,笑的很可爱,这个学生对我态度的转变,让我一下子充满了干劲,在对待这一类学生的方法上找到了突破口。 ![]() 问:除日常心理课程外,您是否还融入了其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老师:其余活动主要还是通过基金会的支持来开展,因为基金会也捐建了图书阅览室,每天下午我们会对外开放,让学生们可以在吃饭之余来借阅。同时我们在节假日也会开展节日活动,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不仅能够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还能提高同学的积极性、自信、管理能力等。除此之外,活动室会定期播放具有教育电影来促进学生的生活积极性。 ![]() 问:您认为在山村学校里面教授心理健康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老师:问题存在几个方面,一是因学生家长的不重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办法从家庭教育着手解决;二是从大环境来讲,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人,学生们会对和心理老师单独聊天比较排斥,可以听见不少人说,“心理老师嘛,就是你心理有问题,所以找你。” 问:您觉得在山村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的这段时间,感受到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老师:学生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信任,这其中都是通过活动和相处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在你的见证下一点点健康成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和学生共同成长;老师会慢慢的认可我们,他们看到了学生的变化,看到了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他们也愿意敞开心扉来给我们讲他们的难处,这也是山村里面很质朴、很纯粹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也是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的最珍贵的东西。 ![]() 问:你认为这个项目的意义在哪里? 老师:以心理老师身份来看,项目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素质;以基金会项目人员的身份来看,项目帮助山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站在做公益的角度,意义在于集结公众力量,帮助山区减小和城镇的差距,改善山区教育环境。 ![]()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山村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的短板与不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在老师与学校的努力下,愿意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谈心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里找回了自我。 山村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作为山村教师与心理辅导老师的双重身份,意味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还有无数的心理老师、公益人在为山区心理健康教育做贡献,用他们的力量推动条件有限的山区发展,让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咏叹出不平凡的生命赞歌。 打开支付宝扫描下方二维码 支持“青少年的关怀中心”项目 |